2009年11月17日晚,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宴会,欢迎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宴会后,中国艺术家现场表演文艺节目,展示了浓浓的中华神韵,奏响了中美友好的乐章。演出最后,我院选派的四名学生代表章文雄、刘思思、贺迪和张然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国大学生,以及正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的美国留学生一起,共同演唱美国歌曲《那就是朋友相处之道》和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表达了两国青年热爱和平、珍惜友谊、共创未来的美好祝愿,将文艺演出推向高潮。图为 演出结束后,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来到中国艺术家和中美青年学生中间,同他们亲切握手并合影。
2010-03-04由外交学院主办的“祖国外交有我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决赛,于2009年11月1日晚在钓鱼台大酒店拉开帷幕。院长赵进军大使、院党委衡孝军副书记、马占岭副院长出席了大赛,原外交部部长助理武东和、原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吴明廉、原礼宾司副司长孙淑贤、原礼宾司参赞马保奉等资深外交专家担任大赛评委,原驻葡萄牙大使过家鼎、原驻尼日利亚大使王?生、原驻韩国大使张庭延、原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鲁培新、原驻伊朗大使孙必干、原驻法国使馆参赞钱卫等多名德高望重的前外交部驻外大使和高级外交官以及外交部团委李平一副书记和赞助商代表,作为嘉宾出席了大会。经过预赛,从来自全国各地的24所重点高校代表队中晋级了表现最好的六支队伍参加了决赛。 决赛开始前,赵院长代表外交学院致词,首先对大赛的举办表示祝贺,并向到场的评委嘉宾、媒体朋友、各高校代表队以及给予大赛赞助和支持的额尔古纳鹰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钓鱼台大酒店等单位表示感谢。他在讲话中回顾了外交外事礼仪大赛的发展历程,肯定了大赛举办的时代意义以及所产生的良好的社会效果,最后赵院长祝愿选手们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预祝大赛圆满成功。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评委们坚持公平公正的评判原则并在点评过程中给予了选手们最专业的指导,为选手和现场观众上了一堂礼仪知识课。经过激烈的角逐,外交学院获得一等奖;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二等奖;国际关系学院、东北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得三等奖,其他代表队获得了优胜奖。
2010-03-045月8日下午,来自全国30所左右大学和10所中学的共200多名代表在外交学院礼堂参加了“美好的未来·2009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开幕式。本次活动由外交学院、中国联合国协会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主办。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大使赵进军,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陈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Dr. Yin Yin Nwe等领导莅临会议开幕式现场,此外,还有来自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五位中国前驻外大使等重要嘉宾也参加了本次大赛的开幕式,并作为顾问团参与本次活动。
2010-03-03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招生工作,增进我院与重点中学之间友谊,加深相互间了解,听取重点中学对我院人才培养以及招生工作意见,外交学院于2008年12 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外交学院与部分重点中学招生工作座谈会”,共有京内外49所重点中学的领导出席会议。我院赵进军院长、秦亚青书记出席了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学院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钓鱼台国宾馆及外交部。
2010-03-03为进一步做好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外交学院在用人单位中的影响,努力拓展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学生处邀请到我院毕业生就业较为集中的外交部、中联部、新华社、文化部、外交学会、普华永道等21家用人单位人事部门领导于5月29日下午在国际交流中心召开了“2008年外交学院与毕业生用人单位恳谈会”。赵进军院长、郑启荣副院长出席了会议,各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总支书记和辅导员参加了会议。《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对本次恳谈会进行了报道。 恳谈会上,赵进军院长代表学院感谢用人单位莅临学院指导工作。为了让参会用人单位来宾更深入地了解学院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学生培养的情况,赵院长将学院的办学特色归纳为五点,向来宾作了一一介绍。1、唯一性。外交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外交部直属的高等院校,自成立以来一直由外交部直接领导。2、独特性。外交学院是全国一千多所高等院校中唯一一所培养人才目标是外交官的大学,外交学院在短短的53年建校历史中,培养了2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在中央部委担任部级领导的30多人,担任新中国大使的200多人,在外交战线上担任参赞、总领事以及在外交部担任司局级领导的约有700余人。外交学院今后的任务是成为国家级的培养外交外事人员基地,这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出的独特性。3、精英性。外交学院招生门槛高,生源质量好,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实践证明,外交学院能够为共和国培养高水平的、一流的、复合型的精英人才。4、战略性。外交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占据着战略性位置。从国家未来的发展来看,在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情况下,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与外交外事密不可分。外交学院不同于其他院校,其培养的人才与国家外交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具有战略性的特点。5、长期性。外交学院的唯一性,独特性和战略性决定了其具有长期性特点。国家的外交是长期的、不断发展的事业,为了适应国际组织与多边外交对复合型、全面型人才的需要,外交学院的工作也将是长期的、不断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讲话的最后,赵院长向用人单位介绍了学院建设新校园的发展规划,也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恳谈会听取各用人单位对学院今后的发展以及培养毕业生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推动外交学院各项工作向前发展,为国家外交战略服好务,为用人单位需要服好务,为社会服好务。 外交部干部司宋昱旻参赞在会上发言时谈到,外交学院作为外交部唯一一所部属院校,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周总理提出的十六字方针作为校训,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的办学方针,为国家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外交学院培养的2万余名毕业生中,有数千人到外交部工作,在外交部现任在职干部中,外交学院毕业生约占1/10,其中,在职驻外大使11人,公使、公参、参赞128人,一秘、二秘279人,正是他们构成了新时期外交工作的中坚和骨干力量。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外交学院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突出特点表现在:1、政治立场坚定。能够坚持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理想信念坚定,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坚定贯彻党的外交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讲政治、讲大局、遵守纪律;2、业务基础扎实,中外文基础好,同时具有外交外事、国际政治、法律、经济等宽泛领域组成的知识基础、视野开阔,勤奋好学,发展潜力很大;3、能力素质全面。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较好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心理素质普遍比较好;4、奉献精神突出。服从组织安排,能尽快适应驻外使领馆的艰苦条件,并且在工作中恪尽职守、敬业奉献。新时期外交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为了做好新时期的外交工作,外交部将在今后几年引进大批适应时代发展、德才兼备的外交人才,为此,宋参赞对学院培养优秀毕业生提出了三点建议:1、希望学院背靠外交部,更好地利用外交资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授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2、尽管每年入部的外交学院毕业生人数在外交部招录的大学毕业生中名列前茅,外交部仍然希望有更多外交学院毕业生入部工作。在外交部考录模式变化的情况下,希望学院继续加强毕业生就业辅导,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公共科目考试的能力,为部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3、针对当前大学生构成主体出生于80后和90初年代的特点,继续加强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增强学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确保后备人才培养的需要。 北京市教委学生处沈聪伟副处长在会上表示,能够看到培养毕业生的供方高等院校与需求毕业生的需方用人单位坐在一起召开这样的恳谈会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她代表市教委对各用人单位对外交学院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她说,北京市各高校都把就业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外交学院召开这次恳谈会表明学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为此,她也感谢外交学院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和所做的努力,并希望外交学院一如既往地努力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会上,各用人单位观看了外交学院宣传片,新华社、中联部、文化部、奥美集团等用人单位分别结合本单位接受我院毕业生情况,高度评价了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他们普遍认为外交学院毕业生外语优势明显、综合能力强、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此外,部分用人单位还就我院毕业生培养及学院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联部希望学院充分利用现有的特色办学条件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大外交外事在职干部培训力度;新华社希望学院能够培养更多语种的毕业生,加强毕业生会多种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经济、金融、科技、军事等多方面知识的兴趣;文化部提出“文化如水,文化犹如血脉”,希望学院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得毕业生在将来的外交工作中能把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介绍给世界,促进祖国文化外交的发展。 郑启荣副院长做了会议总结讲话,他衷心感谢各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并为学院培养毕业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反馈意见。他说,外交学院办学特色鲜明,专业设置均围绕“外”字展开,与外交外事紧密联系,这使得学院专业宽度受到一定限制,学院为此做了许多努力改善这种状况,比如开创外交学院论坛,邀请各个领域专家、学者、权威来学院做讲座,同时开设交流学、礼宾礼仪等课程,鼓励案例教学,等等。实践证明,学院所做的这些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但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在很多方面仍需要改进,2008年是外交学院的创新年,在学生培养方面也需要改革和创新,在这个时候召开用人单位恳谈会非常及时。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通过恳谈会的沟通和交流,学院将全面采纳用人单位提供的宝贵建议,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继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010-03-03asdfasdf assa sadf
2010-01-1320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