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校园动态old

我院获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第一名

  20143月89日,“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英文)”中国区选拔赛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我院代表队继去年之后再次荣获总分第一名,书状总分第一名的佳绩。国际法系三年级本科生钟宇翔同学获得最佳检察官辩手奖,二年级本科生洪梓琳同学获得最佳政府律师辩手奖。至此,我院已连续三年获得赴荷兰海牙参加国际赛的资格。

  “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对国际刑事法院的了解和研究而举办的,目前有英语、西班牙语、俄语和中文四种国际刑事法院官方语言的比赛。2012年和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与国际刑事法院合作,已在北京分别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中文赛。为了提高比赛的精彩程度和质量,与世界各国的英语参赛队同场竞技,经中国政法大学和国际刑事法院协商,决定从2014年起把在中国大陆举办的“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的用语由原来的中文改为英文,在国内比赛获得前三名的代表队将赴荷兰海牙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代表队一起用英文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

  比赛共分三个角色:检察官、被告辩护律师和政府律师,分书面和口头两个环节,书状分数和口头辩论分数各占50%,口头环节每个角色各比赛一场,然后按照总分决定胜负。今年比赛的虚拟案例由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法学院院长、国际法中心主任、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著名国际刑法学者Michael P. Scharf 教授编写,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国际刑事法院是否可以仅仅依据国际人权组织的报告签发逮捕令;国家在反恐行动中致平民死伤的,能否以危害人类罪追究国家元首的刑事责任;前国家元首在国际刑事法院是否享有刑事豁免。

  我院代表队由之前四次辅导过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经验丰富的国际法系高秀东教授担任指导老师,经过听力、口语、笔试、查阅资料、讨论问题等多个环节的考核,精心挑选出国际法系研究生徐冬妮和本科生钟宇翔、胡晓凡和洪梓琳四位同学作为正式队员。同学们在将近5个月的时间里,研究了国际刑事法院迄今为止的所有21个案例,以及前南国际刑庭、卢旺达国际刑庭、欧洲人权法院、国际法院和塞拉利昂特别法庭等法庭的相关案例,并查阅了大量书籍、论文和其他资料,就相关问题进行反复论证、充分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进行了精心准备。

  这次比赛共有17支队伍参加,汇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高校,法官由来自国际法庭、国内外大学、国际组织、外交部等国内外的国际刑事律师和国际刑法专家组成,是一场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在口头比赛阶段,有两场比赛我院代表队分别“遭遇”清华大学代表队和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两支强队,但我院代表队流利的英文表达、稳重沉着得体的表现、逻辑严密富有感染力的陈述和反驳,与他们恰恰是棋逢对手,使比赛的对抗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具观赏价值,互相赢得了对手的肯定和尊重。法官们内行到位的提问和穷究到底的追问,既严峻考验着同学们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深度和现场沉着冷静的应变能力,也使同学们精心准备的问题得到了充分阐释,赢得了现场评委的一致赞许。比赛结束后,“国际法研究与政策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名国际法学者Morten Bergsmo教授已经对我院获得最佳检察官辩手的钟宇翔同学发出邀请,希望他参与该中心的有关活动。

  经过前期准备和实际模拟,同学们对国际法特别是国际刑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研究能力、书写能力、口头陈述能力、相互沟通和合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这次比赛也在其他兄弟院校和著名专家学者面前充分展现了我院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国际法素养,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扩大了我院的影响力,是一次成功的对外交流和展现。

  国际法系其他模拟法庭的指导老师,如苏明忠老师、张华老师和王佳老师等,和参加过前两届比赛的同学,如李潜、李璐怡、何为、张冰等,以及国际法系的其他同学,如阮万锦、刘悦、王英夫、彭程等,对这次比赛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贡献。他们传授经验,参与选拔队员,帮助查阅资料,共同讨论问题,审读书状,口头陪练,体现了国际法系在模拟法庭训练方面的传、帮、带的团队精神和梯队精神。

  这次比赛也得到院领导、财务处、教务处、研究生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郑启荣副院长在得到比赛结果后第一时间向国际法系表示祝贺。

  519日23日,我院代表队将同国内其他两支获得国际赛参赛资格的代表队——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赴荷兰海牙的格老秀斯国际司法中心,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共52支队伍同场竞赛。五月的海牙,正是郁金香盛开的季节。外交学院的法律学子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学子才华、宣传我院品牌、证明中国国际法教育实力的良机。

分享到: